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
化学
平衡的观点;理解
化学
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
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
化学
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
化学
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
化学
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
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
化学
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
化学
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
化学
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
化学
反应进行的程度,即
化学
平衡。建立
化学
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
化学
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
化学
平衡状态建立的
教学难点
。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
化学
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
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
化学
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
化学
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
化学
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
化学
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
化学
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
化学
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
化学
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
化学
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
化学
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
化学
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
化学
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
化学
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
化学
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
化学
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
化学
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
化学
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
化学
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
化学
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
化学
反应速率的条件和
化学
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
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
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
化学
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
化学
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
化学
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
学习
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
化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
化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
化学
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
化学
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
教育
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
化学
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
化学
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
化学
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
化学
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
化学
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
学习
和研究
化学
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
化学
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化学
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
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
化学
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
化学
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
化学
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
化学
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
化学
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
化学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
学习
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教育
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
化学
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化学
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
化学
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
化学
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
化学
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
;培养学生严谨的
学习
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
2
与1molO
2
反应能否得到2molSO
3
?
【引入】得不到2molSO
3
,能得到多少摩SO
3
?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
化学
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
2
与O
2
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
3
。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
化学
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
化学
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
2
与1molO
2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
化学
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
化学
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
化学
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
化学
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教育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
2
生成)=2v(N
2
O
4
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下一页
教学教案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化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