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
物质的状态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 .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 .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 .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 .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 .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 .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 冰棒—冰熔化 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 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 1 )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 2 ) 冰变成 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 3 )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 冰逐渐 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 归纳水 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