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题库文档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阅读答案

时间:2022-10-02 12:06:36 作者:优美文章达人 字数:5864字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张鸿勋

①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②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很多种答案,有一位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答:是感觉到一种重见天日的欣喜。

③人们通常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耀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④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⑤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样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⑥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这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冷的螺纹钢,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张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应该照耀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⑦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重负,下一次矿井吧。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⑧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摘自2010年《青年文摘》,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日食现象?

3.文章第④段划线处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在文章第⑤段中,矿工为什么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5.通过阅读本文,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结合你的经历,谈谈感受。

答案

1.作者通过一次下矿井的经历,感悟到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2.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3.环境描写,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紧张的心情。

4.因为矿井的煤层非常薄,是斜带型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所以矿工把工作区称为“掌子面”。

5.示例:经历: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一位腿脚有缺陷的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回家。

感受:看到她我感受到自己是幸福的,虽然我没有富裕的家庭,没有漂亮的外貌,但我有健康的身体,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呢?

解析

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知识扩展

张鸿勋教授在天水师范学院任教期间长期主讲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主要从事敦煌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先后出版有《敦煌讲唱文学作品选注》(获甘肃省高校1979—198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88年度北方十三省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敦煌话本、词文、俗赋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4年])、《敦煌说唱文学概论》、《说唱艺术奇葩——敦煌变文选评》、《敦煌俗文学研究》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谈敦煌本(启颜录)》获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1987年省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参编《敦煌文学概论》、《敦煌学大辞典》、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中》等著作。曾获199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1996—1997年社科成果二等奖,1999年甘肃教学成果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