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先进事迹四则

时间:2022-10-03 05:10:54 作者:星火作文 字数:23082字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先进事迹四则,在疫情爆发以前,你或许没有听说过陈薇这个名字,但是经过2020年疫情之后,说起陈薇,你一定不陌生。陈薇在疫情、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都有突出的贡献,了解陈薇的事迹和人物简介,有助于学习陈薇为人民服务精神和作文素材的积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有关人民英雄陈薇的介绍与事迹,供大家参考。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

陈薇,女,196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陈薇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人物经历

1966年2月26日,陈薇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今兰溪市)。

1984年,从兰溪一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1988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同年,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丛进阳教授。

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入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1995年,考取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

1998年6月,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并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2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首批军队特殊人才津贴。

2003年3月,成为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长。同年7月,担任北京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

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1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

陈薇历经狙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承担项目

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陈薇作为全军某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获得500多万元的资助。

2006年,陈薇领导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随后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科技改革与发展专项的持续支持。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其事迹1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疫情中的“逆行者”。

1966年,陈薇出生在浙江兰溪,被亲切地称为“兰江女儿”。1984年,陈薇从兰溪一中毕业,1988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1991年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11月,陈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不少朋友和同事问过陈薇,“怎么总喜欢搞些魔鬼性的课题研究”,陈薇回答说:“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我愿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为受困疫区的生命打开希望之门”。

1988年,从小成绩优异的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的唯一资格,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

当时的陈薇,并没有做科学家的想法,甚至被同学们认为是最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长发飘飘的她性格活泼,打扮时尚。虽然是理科生,但陈薇却热爱文学和舞蹈,时常在校刊上发表美文,在学生食堂举办周末舞会,还是清华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直到1990年,陈薇的老师要她去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的时候,她的人生轨迹才开始了真正的改变。一次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短暂接触,让陈薇被那里完备的科研设备,先进尖端的课题和杰出的科研人员所深深吸引,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

1991年,硕士毕业的陈薇作出了一个选择:去参军,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里做科研。然而,此时的她已经签约了深圳的一家著名生物公司,如果按照计划,迎接她的将是高薪白领的生活。家人朋友不理解她的选择,觉得清华硕士到部队就是埋没了自己,入伍就是落伍。但陈薇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进入军队已29年的陈薇现在回想起来,眼神里还是充满坚定:“我来到军队的第一天起,我就决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因为我的老前辈也是这样的,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是我留下的最大的一个原因,我喜欢专注做这个事儿。”

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同年,她成为了一名母亲,但仅仅休了一个月产假后,她便回到实验室,埋头专注科研。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她抽空回家看了公婆,回到实验室却只看到一地的液体,看着两个月的细胞实验顷刻化为乌有,她一个人站在实验室放声大哭。在之后的几年里,陈薇很少能在12点之前回家。

渐渐地,陈薇开始带领一批军队科研工作者们展开重大抗病毒药物的科研任务。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其事迹2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对SARS的病毒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不仅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冠状病毒,陈薇领导的团队更是迅速对干扰素ω进行了实验,证明干扰素ω在体内外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增殖,显著减轻机体损伤。事实上,早在SARS爆发之前,陈薇主持的“重组人干扰素ω(IFN-ω)”研制工作已历时三年。这一干扰素被认为具有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并主要用来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

为采集非典样本,陈薇与同事赶赴广州,每日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在不能和家人团聚的100多天里,陈薇的丈夫麻一铭和她四岁半的儿子,只能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她。

得知《东方时空》节目中会有妈妈的镜头,陈薇的儿子便一直等在电视机前,妈妈一出来,他便主动亲吻电视屏幕里的妈妈。

最终,陈薇团队发现该干扰素对SARS病毒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成功研制出针对SARS病毒的预防用药。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全国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经此一战,陈薇名震学界。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其事迹3

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据陈薇院士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看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先是百感交集,而后欣喜若狂。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陈院士,感谢所有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

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让许多低调做研究的幕后英雄们,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高龄仍旧上战场的前辈,为保护人民贡献最大的能量,勇敢前进的后辈,也丝毫没有要退缩的坚定。

而陈薇院士,便是这群勇士中的一名猛将。

54岁的陈薇院士,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英雄级人物。

还记得吴京那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狼2》吗?

电影中,医生Dr.Chen保护曼拉病毒“活体疫苗”的情节,其实就是向我们的陈博士致敬。

电影里让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原型就是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陈博士,便是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的陈薇院士。

武汉疫情爆发后,陈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冲上前线。

初到武汉,她便带领团队研发检测试剂盒,加快肺炎的确诊速度。

苦战一个多月后,又带来了新冠状病毒疫苗的捷报,给了全国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20多年来,陈院士一直走在与病毒“抗战”的第一线。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的安危与生死。

她的人生是传奇的,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随的偶像,通过她的人生故事,可以引领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她的精彩故事,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细细品读。

坚定自己的选择 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陈薇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化学工程系,当时是个特别热门的专业。

那时候,她的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入一个大公司当成是首要选择,陈薇也想着走这条路,甚至已经选择好了一家特别著名的生物公司。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陈薇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

那是一个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单位,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心中怀着一腔热血的陈薇,立即产生了参军的强烈愿望。

然而,她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来自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大家都认为,入伍就是埋没了自己。

但陈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部队中。

从那时候起,她便开启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陈薇一直都明白,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她选择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炙热,并且坚定地走了下去。

每个人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选择,而每一次选择的累积构成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得到任何东西都不会觉得幸福。

面临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害怕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不良后果,干脆不做选择。

这会让人变得畏首畏尾,不能及时把握机会,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人生大事,无时无刻都在面临困扰。

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言传身教中去引导孩子学会选择,把选择权还给他们。

在孩子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慢慢会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人生是要自己选择的,自己负责的。

坚持下去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陈薇本身是个特别活跃的人,喜欢文字,当过副主编。

也热爱跳舞,周末的舞会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还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

在别人眼中,陈薇根本不大可能参加纯粹的科研工作。

可命运使然,她最终选择了去军事医学科学院。

她所在的单位,在偏远荒凉的丰台镇,部队生活很单调,也很清苦。

和陈薇一起入伍的同学,很快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只有她,淡然处之,默默坚持。

在知道自己的师弟收入差距已是自己的百倍以上时,她也没有动摇过离开的心,而是继续默默低头搞研究。

几年后,她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基因工程,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

当年正逢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陈薇被委以重任,开始研究重大的科研任务。

很多人都问过陈薇,出成果的诀窍是什么。

她的回答很简单:

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

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很多人往往缺乏的是毅力和坚持到最后的勇气,人生中许多事情的成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坚持等到临界点的爆发。

每一个梦想的实现,背后都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超常的努力。

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但无论选择了那一条,都不要轻言放弃。

只有日积月累的辛苦浇灌,那些令你心动的人和事,那些新鲜靓丽的风景,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不骄不躁 才是行走人生的态度

2003年,非典蔓延。

陈薇的团队率先推出了预防SARS的新药,当时的领导亲自去到他们的实验室,给予高度的评价。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那一年,陈薇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各种先进人物的荣誉纷至沓来,主流媒体争相采访。

长时间呆在实验室研究的她,一下子就走到了台前,出现在众人眼前,头顶的光环也越来越闪耀。

这些高度的评价并没有让陈薇迷失自己,用她的话说就是“心态没有多大的改变”。

在陈薇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领奖的代表而已。

因为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她对名利的淡泊,已经成为了一种人生习惯,在她看来,继续搞自己的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

浮上去很容易,但要真正沉下来却很难。

深以为然。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把“厉害”两个字挂在嘴上,那些安静沉稳、默默努力的人,才是真正有实力的人。

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

一浮一沉,对我们来说或许正是一种磨练。

因此,浮在上面时,千万不能骄傲;沉在底下时,也不要悲观。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必须明白,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相互理解

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事业再起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么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她与丈夫相识于去泰山的火车上,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两人刚在一起的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相爱。

结婚后,丈夫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让陈薇可以安心搞研究工作。

他欣赏她的才华和能力,觉得她应该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而陈薇自己也很感恩丈夫的付出,她不止一次提到:

与研究所所长相比,另一个身份更令她觉得骄傲,一个快乐的母亲,一个幸福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和儿媳。

对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陈薇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要淡化自己的性别,在生活中,要突出自己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才是是幸福的最终定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陈薇也特别的开明,他告诉儿子:

“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爱的人,第二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我从来不奢求你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富有爱心的”

从陈薇院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就是家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理解越多,计较越少;理解越多,抱怨越少。

理解越多,伤害越少;理解越多,包容越多。

理解越多,感动越多;理解越多,爱意越浓。

像陈薇院士这样在国难当前挺身而出、担当作为的英雄,是最值得我们崇拜和赞美的。

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在暗无天日之时、在灾难突发的当口,像一束光照亮我们找到出口的路。

他们,带给我们希望和安抚,让我们一步步逃离恐惧和沮丧、盲目和偏见、痛苦与悲伤。

他们,让我们能走到开阔光明的暖春之地。

不管是人生价值的引导,还是日常生活的相处之道,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正确的对标点。

追随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拥有不一样的格局,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陈薇人物简介及其事迹4

陈薇还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电影《战狼2》中Dr. Chen的原型。

2004年,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对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说:“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2006年,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陈薇毅然决定前往非洲一线。

在塞拉利昂,展开临床试验的陈薇还曾到访一家当地的孤儿院,“当时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2014年,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2016年1月,因在抗击埃博拉战“疫”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CCTV-10“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过诺贝尔奖的屠哟哟教授。在颁奖典礼上,陈薇说:“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

2016年12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二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了两篇相关学术论文。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民英雄陈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阅读更多优秀作文,请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