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
(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
(3)政策: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2分)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4分)
(4)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2分)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分) 目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
解析:
(1)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的方式,材料一“以適遣戍”,可见移民戍边;“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可见发动战争;“置‘四十四县’”,可见设置管理机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可见和亲方式。
(2)第一小问民族交融的特点,材料二第一部分体现出胡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体现出汉文化对胡文化的影响,可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第二小问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两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契丹统治者采取的治国政策,材料三“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见实行双轨制,分管南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回答即可。
(4)第一小问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材料四“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以及“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概括即得。第二小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从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等方面分析。